高效液相色谱仪
强化可靠性设计理念,采用全球高品质核心元器件,历经权威机构可靠性验证,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。
了解更多前几天,应用工程师萌新小悟空接到了检测色素的任务,缺乏经验的他不小心把色素混标倒在了实验服上,实验服出现了五彩斑斓的颜色,不明真相的小悟空慌忙向霞姐求助。
"别说,这颜色还挺漂亮的。"霞姐了解到来龙去脉,安慰小悟空一番,借此机会,向他科普了一下色谱技术的起源。我们也一起了解一下吧~
早在古罗马时期,人们就已经意识到:通过观察溶液在布料或纸张上展开的同心圆环,可以分析染料和色素。
古罗马时期的色谱实验
将时间推进到19世纪中叶,德国化学家Carl Runge对这种古老的方法进行了重要的改进。他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和操作步骤,使得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分离盐溶液,还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定量能力。这标志着色谱技术从原始的观察和定性分析,向更科学、更系统的方向发展。
1903年,在华沙自然科学学会的生物学会议上,俄国植物学家Mikhail Tswett发表了一篇题目为“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化分析上的应用”的论文。在这篇论文中,他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吸附原理的新技术,用于分离植物中的色素。这一创新的方法不仅标志着现代色谱学的诞生,也开启了化学分析的新纪元。
(1)色谱技术的首次展示
Tswett在实验中将碳酸钙填充入一个竖直的玻璃柱中,然后从柱顶倒入含有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溶液。通过使用溶剂进行冲洗,他观察到色素在柱的不同部位形成了明显的色带。这一过程不仅成功地提纯了植物色素,也标志着现代色谱学的开始。
色谱分离实验
(2)色谱术语的确立
Tswett将这种新颖的分离技术命名为“Chromatography”(色谱),这个名字源自希腊语“Chroma”(意为“颜色”)和“Graphy”(意为“谱”)。在他的定义中,管内填充的碳酸钙被称为“固定相”(Stationary phase),而用于冲洗的溶剂则被称为“流动相”(Mobile phase),这两个术语至今仍是色谱学中的核心概念。
Tswett的这一工作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,更在科学思维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色谱学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化学分析的手段,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加精确地研究和分析复杂的化学混合物。从植物色素的分离到复杂生物分子的鉴定,色谱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。